适应症
1.失用性肌萎缩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神经源性肌萎缩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无力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通过选择性增强肌力,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6.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反射性的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萎缩。
禁忌症
1、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
2、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
3、骨关节肿瘤
4、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
5、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
6、高血压病
增强肌力训练的准备
1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
2 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训练原则(按照肌力水平选择)
(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徒手抗阻训练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器械抗阻训练
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
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一)等长收缩肌力训练
(1)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升高,肌力显著提高,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等长抗阻训练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程序:
①运动强度: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
③运动持续时间: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休息10s。
④重复次数:重复10次为1组训练,每天可做几组训练。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
⑤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⑥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作一组等长训练,以全面增强肌力。
(二)等张收缩肌力训练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训 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有明 显关节运动。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
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
相反,由于阻力大于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
程序:
①运动强度选定: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
③运动强度: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值。用10RM的1/2运动强度运动,重复10次,间歇30s;再以10RM的2/3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s,再进行10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
④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三)肌肉耐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同时已有肌肉耐力训练,但两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较少。
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收缩。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
常用的增加肌肉耐力的方法有:
(1)等张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RM值。用10RM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亦可采用5cm宽、1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练习,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d,每周练习3~5d。
(2)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
注意事项:
1. 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
2. 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此时主要解决的是肌痉挛问题,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
3. 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同时重视肌力的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
4. 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5. 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
6. 抗阻训练时,阻力应从小到大.
7. 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8. 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超量恢复规律:
肌力练习会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因此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肉练习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要掌握适宜的练习频度,尽量使一次练习在前一次练习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练习间隔时间太短时,肌肉疲劳尚未消除,继续练习将会加重疲劳以至引起肌肉劳损;间隔时间太长时,超量恢复已消退,即无从积累又使肌肉收缩力增强。
肌力的训练对患者来说要严格控制训练量和休息时间,患者的体能是肌力训练的基础。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将会充分发挥肌力训练的效果,使患者更好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