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

[复制链接]

36

主题

125

帖子

6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09:5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 运动医学部落
原标题:上海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

文中标有数字上标的研究成果分别来自以下单位的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许臻晔, 陆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实训中心:段宝华
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许臻晔,段宝华,刘养洲,廖育鲲, 陆乐,陆一鸣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外科,刘养洲

通讯作者:陆一鸣,luyiming@rjh.com.cn,上海市瑞金二路197号,200025。

研究成果小结:

在马拉松运动日益风行、与之相随的心脏骤停及心源性猝死加剧的背景下,本研究方法采集第一反应自2013年至今所保障的赛事中发生的全部10起SCA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在马拉松赛事现场成功处置心脏骤停患者的可行方法,如有效CPR的时间、赛事高风险控制段、最佳赛事保障布岗方案等,提出了在此现状下,如何从运动员自身和赛事保障两方面共同努力,提高马拉松运动的安全性。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已受到普遍的认可与欢迎,仅2015年一年全国举办的134场马拉松赛事就有150万人参赛[1],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与马拉松运动相关的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甚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 SCD)也屡见报导[2,3,4]。目前国内对马拉松赛事应急医疗保障的系统性研究亦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深入分析国内选手的相关特点、终结成功救治案例中的现场急救方案以及相关应急医疗保障预案的合理性,对推动后续赛事应急医疗保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反应作为中国马拉松赛事著名的公益保障机构及志愿者培训机构之一,至今已累计保障赛事140场,惠及选手58万人次[5],至今所发生的10起SCA案例全部复苏成功且至目前的随访期内未发现明显后遗症。据国内媒体报道,2012年至2016年发生在国内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赛场上非创伤猝死案例28例,其中成功救活12例,第一反应R就占了10例。  

本研究方法采集了第一反应自2013年至今所保障的赛事中发生的全部10起SCA案例,对10起案例患者当时的个人信息、事发现场的目击及救治过程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核对所有数据所具备的视频、照片、媒体报导等事件及时间证据链。同时,研究组采集了事发现场的AED使用情况、救援保障人员的配备及部岗情况等与患者病情演进、现场救援能力相关因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研究组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了随访,以了解其各自被运离现场后的诊治情况以及当时的发病对目前是否存在明显影响。所有数据以EXCEL2013及SPSS13.0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10名SCA患者中,9名为男性选手,1名为女性观众。选手的平均年龄为33.4岁(±10.7岁),平均运动时间为3.1年(±1.5年),发生SCA而倒地的平均位置为18.33公里(±8.18公里)处。在患者发病倒地时,7例由救援固定岗或急救兔(第一反应志愿者)发现,2例由其他选手发现,1例由安保警务人员发现,后述三例由第一发现者呼叫救援人员前往救援。10名患者均由第一施救者及后续救援人员实施了CPR。其中90%(9人)是志愿者为第一施救者,而有专业医疗背景的第一施救者仅20%(2人)。而在10例案例涉及的全部28名现场施救人员中(不包含后续场外120转运及救援人员),仅50%(14人)为专业医务人员。所有心跳骤停患者经现场救治后均被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治,从随访资料来看,目前所有10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随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自发病倒地至第一施救者到达并开始实施CPR的平均时间仅为0.68分钟(±0.54分钟),在被转运或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到场之前现场CPR的平均持续时间为4.80分钟(±4.54分钟),其中有80%(8人)使用了AED或车载除颤器,40%(4人)进行了放电除颤,8例AED的平均到达时间为2.06分钟(±1.21分钟)。10起案例中CPR的平均启动时间和AED的平均到达时间都达到或优于目前国际上不少赛事的现况或专家意见[7,13,18],同时,AED 40%的除颤放电比例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其在马拉松相关SCA救治中的重要作用[13,19] 。

根据以往的赛事经验及研究资料[6,7],一般将起点、13km处、18.5km处、25km处、35km处以及终点设置为6处高风险控制点,中间4处的前后各1km设置为高风险控制段。依据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覆盖全赛道的理念,第一反应急救保障系统规定赛道中每500米设固定岗一个,以确保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到达。另外,各高风险控制段内每250米设一个固定岗。每个固定岗设1~2名急救志愿者,并随身配备与急救控制中心的通讯设备及随身急救包以备调遣。同时,一般半程马拉松安排40名急救兔,全程马拉松安排60至100名急救兔。急救兔是指具备一定赛事经验及体力、配速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并从指定位置开始参与比赛的志愿者跑者,他们以观察、保障周围选手并在必要时给予救助为主要任务,而不以完成比赛为优先目标。每间隔一个固定岗配备一个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高风险控制段内每个固定岗都配备AED。另外,无人机巡航并配备迷你便携式AED也已逐步投入实验阶段。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第一反应的配置方案使配备的AED能够较好的满足赛事保障的实际需求。

从世界范围看,心脏骤停在马拉松赛事中的发生率大约1.75~4.55人每十万人[7,8],其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45~3人每十万人[3,9],因此马拉松运动被认为在短时间内有增加心肌损伤和心源性猝死的相对危险性[11,12],且不可否认心脏骤停是导致年轻运动员死亡的主要原因[13]。有研究表明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高龄、过长的比赛时间是SCA和SCD的危险因素[20,21],对于高龄或有冠脉疾病史的选手在赛前进行医疗评估或干预,或能避免或降低马拉松赛事中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22]。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包括9名选手患者在内的很多马拉松跑友,很少有人会与医生或家人沟通自身在赛前的运动或训练中“偶发”的身体不适情况,佐证了有高危因素的跑友需要赛前医疗评估的重要性。

研究中我们也发现马拉松运动员使用心律带或心律贴的选手甚少,但在国际上这项措施已越来越成为保障马拉松选手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常规措施[16,17],值得在国内今后的赛事中推广与发展。

当前马拉松运动有着越来越积极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参与性,研究马拉松相关性心脏骤停的发生规律、人员特点,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急救医疗保障并制定相关配套应对策略,有着显著的健康医疗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打赏0人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微博|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关于我们|CNNZ统计|运动健康网 ( 粤ICP备2021123979号

GMT+8, 2024-11-23 03:18 , Processed in 0.1967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运动健康网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