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网

标题: 江西省“十三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打印本页]

作者: agang    时间: 2017-4-26 23:42
标题: 江西省“十三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attach]3677[/attach]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江西省“十三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赣府发[2017]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江西省“十三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3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十三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大健康产业是以维护、修复与促进健康为中心,直接或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的融合性产业,主要涵盖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康体旅游、健康食品、养生养老和健康管理等领域。为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机遇与基础
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健康产业已经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一)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加快释放。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将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也促使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人民健康需求进一步释放。
2.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编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引领,将大健康产业列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先后制定了促进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中医药、绿色食品、体育等产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均占据较高比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6%,德国和日本分别占11.3%和10%,均为其国家的支柱产业。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左右,我省仅占5.8%左右,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4.技术变革加速引领。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公司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医疗健康领域的逐渐渗入,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健康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催生了远程诊断、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健康服务新模式。
(二)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扎实。“十二五”末,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8亿元,中药材总面积约70万亩,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约3.86万家,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4.33张。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902个。中医药健康旅游、温泉旅游和乡村民宿度假、山地避暑度假、宗教静养度假等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发展较快,健康养老、体育健身、户外运动等领域发展态势良好。全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30个,各类养老机构1781家,养老床位19.3万张。
2.资源禀赋独特。江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各设区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0.5%;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处、国家森林公园46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8处;已发现水质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温泉90多处,温泉地热点总数和地热资源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和第11位。中医药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名医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文化积淀和产业基础。
3.品牌优势明显。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品牌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拥有济民可信、仁和、青峰药业、汇仁药业、江中药业五大医药集团。位于江中药谷的中国首个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已接待多名外国政要,有效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中医药热敏灸技术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500余家医院应用推广,并在葡萄牙开办了海外分院,形成了“南看江西灸,北看天津针”的品牌形象。“药都”樟树历史悠久,中药材专业市场享誉全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养生养老快速发展,温汤、庐山西海等一批温泉旅游、养生养老品牌正加速形成。
4.创新能力较强。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省药物研究所、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4家,搭建了“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药质量标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研制开发了一批疗效确切、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健康产品和技术,“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总体来看,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各领域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相互间融合度不高;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各领域专业人才较少、素质参差不齐;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投资方式单一;统计体系亟待建立,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以“药、医、游、食、养、管”为重点,以大众化、特色化、国际化为方向,围绕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着力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强化创新引领,促进大健康产业各领域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大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市场运作,开放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有效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不断优化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以大开放的理念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资源要素集聚。
——服务民生,共建共享。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统筹建设城乡一体的医疗基础设施、健康服务设施及社区服务网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因地制宜,融合互促。依托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地发展重点,推动优势领域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亮点。培育和完善产业链,促进大健康产业各重点领域相互融合、整体联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产品丰富、布局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构建“一核三带四板块”的大健康产业总体布局,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健康江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打造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健康中国”建设样板区和健康养生最佳目的地。
——形成一批规模产业。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力争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其中,生物医药力争达到2000亿元,医疗服务力争达到1000亿元,康体旅游力争达到3350亿元,健康食品力争达到2500亿元,养生养老力争达到500亿元,健康管理力争达到450亿元。
——打造一批功能平台。在全省创建10家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个健康小镇,搭建20个大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个大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每年滚动实施100个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
——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在生物医药、康体旅游、健康食品、养生养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100家大健康产业骨干企业(机构)和100个大健康产业知名品牌。
三、重点领域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康体旅游、健康食品、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六大领域,构建“药、医、游、食、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一)生物医药。
现代中药。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中药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加快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化。重视现代中药相关标准研制,加强中药资源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干燥及包合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优先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江西传统名优中成药及具有中医临床特色疗效的名方验方、专病专方进行二次开发。发挥“樟帮”“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优势,开展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推进江西道地和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鼓励优势中药企业建立稳定的药材供应基地,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发展中医药化妆品、日用品、香精香料等新医药衍生产业。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升我省中药材影响力和辐射力。
化学制药。实行制剂优先、原料药协同发展,激活闲置药号。开展创新药、专利药研发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鼓励研制一批有影响力的制剂主导产品,加大制剂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实施新制剂技术产业化开发,鼓励开展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乳技术、微囊化技术、纳米粒技术和脂质体技术等制剂技术应用开发,推进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等现代制剂产业化。突破优势大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关键生产技术,选择性发展小品种原料药,注重特色原料药的二次开发和剂型研究,支持原料药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
生物技术药。把握生物技术药发展趋势,开展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高密度发酵、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生物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强化血液制品的基础地位,加强血浆原料的深度开发,继续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抗毒素与抗血清领域系列产品。积极引进疫苗、基因工程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核酸药物、诊断制品、干细胞等方面的生产研发企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干细胞制剂和诊断试剂等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医疗器械。提升现有医疗器械产品竞争力,巩固输注器具、卫生材料、血细胞分析仪及体外诊断试剂产业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医用手套等传统产品。引进开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强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精密治疗等产品研发。积极发展具有组织生物相容性、可降解的高科技生物敷料和新型医用卫生材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医用传感设备等智慧医疗产品。
医药商业和流通行业。充分发挥医药流通领域的基础优势,大力建设南昌桑海医药物流园、樟树市药都医药物流园等现代医药物流营销配送中心。做大做强医药流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推动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支持“叮当快药”等网上购药平台建设,不断创新药品流通商业模式和业态。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完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布局,支持大中型医药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乡镇布局。
[attach]3678[/attach]
(二)医疗服务。
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快建立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诊室、社会中医门诊、零售药店中医坐堂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全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按照国家标准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二级以上中医院普遍设立国医堂、“治未病”中心。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与覆盖面。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推进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建设。鼓励和扶持传统老字号品牌及优质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院,实施热敏灸海外发展计划,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基础医疗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健全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合作办医和优秀医师多点执业,提升优质医疗机构的服务辐射能力。建立完善促进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及康复服务能力。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建立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新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分级诊疗的有序推进。完善社会资本办医准入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新建各类医疗机构或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高端医疗服务。加快聚集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鼓励以合资、品牌合作等形式引进高端医疗资源,支持有条件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构建高端医疗服务完整产业链。积极提供规范化、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服务,增加医生出诊、专家预约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内容,引入国内外名医名家挂牌坐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第三方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第三方医学检测、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推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中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重点打造南昌市第三方医疗服务示范中心。研究制定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基因诊断测试、医学影像和病理诊断等第三方医学检测管理标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模式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医学检测结果全省同级互认。积极培育制剂中心、消毒中心、药品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与国内互联网医疗服务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创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加快推广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共享、电子检验化验单等网络医疗服务应用和个性化的精准医疗,引导省内医院加快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服务模式,提供远程诊断、在线预约、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建设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全省医疗大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努力为患者、医生、医院管理层以及医疗管理机构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数据服务。
[attach]3679[/attach]
(三)康体旅游。
养生旅游。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大力开发温泉疗养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温泉休闲度假示范基地。积极挖掘养生文化,结合温泉养生、保健疗养、森林体验和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鼓励发展养老公寓、森林体验馆(中心)、森林浴场、体检机构、疗养院等业态,拓展养生服务,营造养生环境,加快构建特色康养产业。
休闲度假游。依托井冈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明月山、婺源等风景名胜景区和梅岭、铜钹山、东鄱阳湖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力开发山地避暑、乡村民宿、天然氧吧、竹林疗养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我省丰富的名镇名村和现代特色种养业,打造一批乡村民俗风情产品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与农、林、水、渔、牧、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休假度假旅游,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医疗旅游。推进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鼓励全省优质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化认证,开展医疗旅游服务,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医疗资源吸引国内外患者和游客。推进医疗旅游城、医疗旅游小镇、医疗旅游产业园、医疗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支持上饶打造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加快开发“治”“疗”并举的中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户外运动游。充分利用省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省射击中心、南康乒乓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吉安桐坪跳伞训练基地等运动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自驾游基地、汽车露营基地和康体健身园,支持“互联网+健身休闲”发展。大力开发户外徒步、探险露营、登山攀岩、漂流垂钓、水上运动、射击射箭、赛事观摩、龙舟竞赛等户外康体产品,积极发展低空飞行、航空运动、航空旅游、航测航拍等航空服务。做大做强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江西国际网球女子公开赛、江西玉山台球世锦赛、宜春全国农耕健身大赛、武功山帐篷节等既有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品牌,积极引进马拉松、山地自行车、低空跳伞、场地极限运动、攀岩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形成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品牌。
健身休闲产业。依托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九江体育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和运动基地,建设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主题公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健康服务力度,深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加强农村地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鼓励庐山西海、南昌梅岭等地区积极创建以健身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示范区、健身休闲示范区,扶持玉山等地建设特色体育产业基地,开设赣州南康区乒乓球体育健身旅游、崇义县上堡客家梯田露营等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attach]3680[/attach]
[attach]3681[/attach]
(四)健康食品。
绿色(有机)食品。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提高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茶叶、菌菇、竹笋等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加强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安全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申报认证。促进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有效对接,着力打造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饮料基地、吉水县粮油食品产业基地、樟树酿酒产业基地、九江濂溪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上高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等10个百亿产业集群。
保健食品。加强研发生产以铁皮石斛、葛根、百合、莲子、天麻、杜仲、灵芝、覆盆子、茶叶等为主要原料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和以果蔬汁、茶饮料、米乳为主的新型保健饮料。加快发展多醣类、维生素类、活性菌类、功能性油脂(脂肪酸)类、肽与蛋白质类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加大市场抽验力度,提升保健食品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大力引进保健食品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保健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培育保健食品产业集群。积极开发特色中医药酒类产品,做大做强江中枸杞酒、德兴覆盆子酒、贵溪白蚁保健酒等药酒品牌。充分发挥九江封缸酒、吉安固江冬酒等传统品牌优势和酿造技术,积极发展黄酒产业。
[attach]3682[/attach]
(五)养生养老。
养生保健。大力推广以中医药为依托的养生保健文化,培育科学规范的综合性中医养生机构,发展三伏贴、三九贴、热敏灸、艾灸、针灸、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穴位贴敷、膏方、药膳、药浴、药熏等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鼓励以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医养生服务能力。引进国际先进养生保健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与业态,加快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式与西式相融合的养生保健服务业,努力拓展养生保健服务内容,建设养生健身特色街区,形成一批养生保健服务特色品牌。依托独特的佛教、道教资源,建设一批禅修基地,开发宗教静养、佛乐欣赏、素食餐饮等宗教养生产品,加快发展宗教静养特色养生服务。
康复疗养。鼓励开展眼科、骨科、口腔、神经、心理、脊柱康复、形体纠正等康复治疗服务,开展面向重大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智能水疗、虚拟训练、心理治疗等应用示范。加快发展备孕调理、生产全程护理、母婴专业营养饮食、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孕妇产后康复等母婴护理服务,促进专业母婴护理行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康复医疗与评估体系、个人康复信息档案管理体系。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康复疗养服务行业,推动新型康复服务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健康养老。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缓解机构养老供需矛盾,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数量和比重,满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金融理财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加快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能力建设。发挥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旅游资源等优势,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高端人群的颐养型养老机构和连锁度假式健康养老基地。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设施建设,加快已建成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改善老年人宜居环境。
[attach]3683[/attach]
(六)健康管理。
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引导各类健康养生基地建设健康管理中心,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加强全民性的常规体检工作,建立健全医检分离、健康人群与病患人群分离制度,提升全省健康体检市场发展水平。推动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机构发展,提供集健康体检、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一体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面向全民的健康咨询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健康管理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
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健康保险机构。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开发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服务规范、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等政策体系。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为参保人员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探索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商业保险购买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补充保险,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等购买责任保险。建立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探索建设江西(健康)保险交易中心,搭建集医疗信息归集、保险产品优化推荐和网络电商销售、健康保险项目定制采购、理赔快速处理以及健康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健康服务平台,有效控制和减少医疗费用,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加快开发功能完整、安全高效、相对独立的省、市级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提升商业保险机构健康保险风险管控能力。
健康信息服务。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搭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互联互通的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实施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加快建成开放、统一、优质、高效的江西省“健康云”。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链,培育一批创新型健康信息化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健康管理信息软件、数字内容服务等产品。
[attach]3684[/attach]
四、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地域特色和产业基础,构建“一核三带四板块”的大健康产业总体布局,即以南昌都市区为核心,沿“京九高铁、沪昆高铁、向莆铁路”打造三个特色产业带,加快形成“赣北休闲疗养、赣南食品医药、赣西康养户外、赣东北养生旅游”四个特色板块,推动核心区、产业带、特色板块之间的产业整合、功能互补,形成以核心区为引领、沿产业带辐射、特色板块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
(二)功能分区。
1.核心发展区。
以南昌都市区为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康体旅游、健康食品、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高端要素集聚和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大健康产业的引领示范区、创新发展区和终端服务区,引领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中成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桑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小蓝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建设,打造全省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营销和物流配送中心。发挥医疗资源集聚优势,提升基础医疗服务水平,培育中医药特色服务品牌,开展第三方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高端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促进医疗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和智慧化发展。积极发展健康管理和独立体检机构,构建智慧医疗云、健康云数据、健康保险等服务平台。依托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开展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加快高层次和技能型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加快引入保险资金,建设绿色健康综合养老社区,推动养老机构和敬老院转型升级。
2.特色产业带。
——京九高铁特色产业带。在昌九城际、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等沿线城市重点发展养生疗养、休闲度假、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产业。依托沿线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发展庐山疗养、共青城生态文明体验、永修吴城湿地观鸟、庐山西海和星子温泉度假、井冈山红色教育、樟树中医药健康体验等特色旅游。支持樟树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支持赣州发展以青峰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加快九江市濂溪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铁路沿线的灵芝、茶叶、富硒大米、脐橙、茶油等特色产业,强化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沪昆高铁特色产业带。发挥沪昆高铁沿线城市优良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温泉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依托宜春明月山富硒温泉的特色资源,建设温汤温泉健康名镇和明月山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区。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依托萍乡武功山、新余仙女湖、鹰潭龙虎山和上饶三清山、婺源、灵山、龟峰等旅游景点的优良生态和秀美景色,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发展多元化养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和休闲养老。
——向莆铁路特色产业带。抚州市依托向莆铁路沿线良好的生态和健康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养生养老、生态旅游等产业。以抚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临川区、东乡区、乐安县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南城县建昌帮药业产业园为载体,以“三液”(大输液、滴眼液、血液制品)、保健食品等特色药品加工为基础,积极开发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药品、治疗恶性重大疾病的高效特效药品、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等,大力促进生物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性、突破性发展。依托临川温泉,大力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积极推进白莲、蜜橘、油茶等产业综合开发。
3.特色板块。
——赣北休闲疗养特色板块。九江市积极利用良好的山水湖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康复疗养、温泉养生、健康养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康体疗养机构,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温泉康体疗养等康体服务,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休闲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和养生保健知名企业集聚区。整合茶叶品牌,提升“鄱阳湖”水产品、瑞昌山药、仙客来灵芝及菌菇等本地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发展绿色饮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产业,加快推进九江绿色食品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医药资源、医药产业的有效联动,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深加工,加快开发新型医药产品及保健品,研究开发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
——赣南食品医药特色板块。赣州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健康食品等产业。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制药产业园、青峰药谷、于都医药健康产业园、定南中大保利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为支撑,发挥青峰药业、海欣药业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成药、生物药及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业。依托赣南医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快建设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养生养老示范基地。推进脐橙、油茶、白莲、茶叶、南酸枣、刺葡萄、板鸭等系列生态食品加工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吉安市主要依托井冈山红色旅游、安福武功山生态旅游、青原山禅文化等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提升,大力发展以生态疗养、休闲养性为内容的休闲度假旅游,将井冈山建成为全国领先的红色旅游示范区,武功山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福文化基地和慢生活基地,青原山打造成为禅宗文化、佛儒研修的静生活基地。以休闲度假旅游为引领,带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
——赣西康养户外特色板块。宜春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道地中药材种植、保健品、中医药养生等产业,培育壮大“中药谷”“华东医疗器械城”“江西医药物流港”等平台。以明月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爪仑旅游小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温泉康疗养生旅游,打造国内一流的健康养生度假目的地。探索养老新模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做大做强万载有机产品基地、上高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丰城生态硒谷。萍乡市主要依托武功山独特的高山草甸资源,深入挖掘户外文化内涵,创新户外体验游产品,提升户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户外体验游、养生度假游和乡村休闲游产品三类“慢游”产品,打造知名户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和完善帐篷营地、房车露营基地、户外驿站、户外旅游文化设施等,积极推进供户外游客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户外旅游小镇建设,加快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武功山帐篷节和大学生山地户外挑战赛的品牌影响力,争取打造世界户外论坛的永久性会址。新余市主要依托仙女湖等旅游资源,打响“仙女下凡地”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水上竞技运动和休闲体育运动,大力开发园区观光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加强夏布、木雕、花灯等旅游商品的研发和产销。
——赣东北养生旅游特色板块。上饶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医疗产业基础,积极创建三清山—港首—婺源国家生态旅游先导区、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进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绿色食品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治疗+旅游”“养生+旅游”“美容+旅游”模式,推进天海中医养生旅游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医疗高端人士聚集区。建设滨湖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壮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万年贡米、横峰葛业、茶叶茶油、鄱阳湖特色水产、德兴覆盆子、中华蜜蜂、广丰富硒马家柚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水平。加快建设以干细胞抗衰老为基础、医养结合的中高端养老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健康养老服务目的地。景德镇市主要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着力打造以御窑遗址为核心的陶瓷文化景区、以瑶里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度假景区、以陶瓷创意产业园为龙头的创意体验基地,深度开发陶瓷研学、陶瓷会展、观光游、古镇游、乡村游、茶文化体验游、饮食文化游等康体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健康体检、康复医疗、养生养老等产业。鹰潭市主要依托“龙虎天下绝”的生态优势和道教养生文化的影响力,推进龙虎山祖庭悦到实修会、逍遥城旅游综合体、龙虎山道学院、红背带树屋养心谷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道教养生。加快鹰潭高新技术开发区五湖健康产业园建设,形成以中药种植与研发为主要方向的草药谷,以教育研发、健康预防、医学检测、高端治疗、综合康复为主要方向的医疗健康谷,以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健品为主要方向的绿色食品谷。鼓励贵溪、余江等地发展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开发铁皮石斛系列保健产品,推进铁皮石斛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
省政府成立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动本规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加快编制重点领域行动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地要切实把大健康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本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政策协调,统筹研究制定财税、用地、人才、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形成政策合力。完善政府购买健康服务指导目录,扩大政府购买健康服务范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应用国际和国家通用标准,支持优强企业联合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制订具有江西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以及相关重点领域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
(三)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投入。支持各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疗养等基础设施。发起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拓宽大健康产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健康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各类企业债券和组建财务公司,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争取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等。
(四)搭建平台载体。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选择一批生态优良、特色明显、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乡镇(基地),打造以大健康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建立省级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大健康骨干企业(机构),形成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大健康知名品牌。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创建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健康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智慧医疗应用平台、大健康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
(五)推进融合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健康企业开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创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健康企业通过成果转让、联合开发、院企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研发合作,积极探索企业之间技术合作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合作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创新孵化平台,鼓励科技人员携技术成果创办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力度,优化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知识产权咨询、交易等公共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六)强化人才支撑。 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人才。鼓励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建设大健康产业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创新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七)加强统计监测。 确定大健康产业统计范围,规范大健康产业统计口径,建立大健康产业企业名录库,探索形成符合江西实际、遵循统计学规律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健康产业统计制度。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客观反映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八)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举办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发展峰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扩大江西大健康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严格规范大健康类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严厉打击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等方面的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运动健康网是中国第一个运动健康科普平台,旨在传播科学运动的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专家顾问及战略合作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
1.网站投稿: www.sporthealth.cn
2.邮箱投稿:sporthealth@sohu.com







欢迎光临 运动健康网 (http://sporthealth.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