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网
标题: 自行车运动损伤的康复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adejiang 时间: 2016-10-3 09:01
标题: 自行车运动损伤的康复策略
一、外伤性运动伤害
1、“道路皮疹":指的是因摔车时,皮肤与地面磨擦造成的皮肤挫伤,这是自行车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尤其是在柏油路面摔伤时造成的挫伤最为严重。处理方法是首先用清水将伤口尽量冲洗干净,去除伤口表面的碎石泥沙等异物,用干净纱布或衣物覆盖后至医院就医。若有较深层挫伤,医师会在麻醉下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避免伤口感染。
2、撕裂伤:一般比较容易发生于竞赛场合,当数辆车发生碰撞到车辆的尖锐部位造成伤害,通常必须送往医院进行缝合手术。
3、骨折:常见的部位为肘部、前臂、锁骨骨折及尖峰关节脱臼。一旦发生骨折,送往医院接受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以利于日后继续从事自行车运动。
4、脑震荡:这是最严重的自行车意外伤害。通常必须立即停止自行车运动,同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轻微者休息1~2天即可,较严重者有时需休息数周,才能再接受训练与比赛。
最佳的预防方法是配戴自行车专用的安全帽。据统计,因自行车意外造成脑震荡而致急诊送医的病人中,85%是未配戴安全帽的骑乘者,可见安全帽的重要性。
二、过度使用性运动伤害
1、车痤疮:专业自由车选手在比赛期前段或训练初期,可能因为与座椅摩擦而致股部破皮起泡。治疗方法包括伤口处理并休息,避免伤口化脓感染。对于一般民众因为骑乘的时间较长而造成股部疼痛,甚至在骑车后会持续2~3天,经过休息通常即可逐渐改善,并会随骑乘频率及骑乘时间而渐渐适应。
2、手部神经压迫:尺神经压迫会造成第四、五指麻木,正中神经压迫则会造成一、二、三指麻木及四指麻木。解决的方法包括戴手套、脚踏车手柄装软垫、缩短骑乘时间及改善骑乘姿势等。
3、下背痛:长时间骑乘加上不适当的自行车,比较容易使背部过度伸展,因而造成下背痛。一般建议每骑乘40至60分钟,应休息并做些伸展运动。女性因为上半身比较短,在骑乘时上半身容易前倾而比较容易发生下背痛。
三、全身系统性的问题
包括营养、水分和体温三方面,通常见于长途骑乘者、自由车选手及铁人三项运动员,一般休闲性骑乘比较不容易发生这个问题。在酷热的天候下骑乘,很容易因为水分过度流失而中暑,因此水分的补充非常重要;骑乘时间若超过90分钟,则最好自备含糖分的饮料,可以同时达到补充水分与能量的目的。在炎热的天气中骑车,如果会感觉头晕,即可能表示你中暑了,这时应该找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补充水分并用毛巾冷敷。若继续骑乘则可能发生意外。
四、膝盖骨受伤的处理
膝盖运动的方式,并不是像铰炼一样单纯一个平面上的做动。而是在活动时会有一点极轻微的转动。举例来说,如果在骑车时,注意一下你的膝盖骨,如果它是垂直的上下运动,而没有前后的晃动,那么膝盖所受的压力是极少的,但是如果你的膝盖骨是呈一个8字形或是S字形运动(从侧面看),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膝盖的受伤。一个好的自行车骑乘位置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骑车时膝盖骨可能会发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1
尖锐而刺痛的感觉,发生在你的膝盖外侧或大腿外侧的一条韧带,当你这一条韧带在踩踏过程中腿伸直时,摩擦到膝盖外侧的一块软骨,就会有这种疼痛感。O形腿,内八字脚,骨盆较宽,膝内翻症以及扁平足,都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治疗方法
这是很少数膝盖问题你需要降低坐垫高度来解决的。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坐垫高度,这样可以减少韧带与软骨之间的摩擦,除了冰敷以外,做大腿外侧韧带的拉伸运动也会有帮助。另可用肌内效贴布处理。
症状2
使用重档硬踩或者是爬楼梯所造成膝盖骨后的疼痛,压痛点在膝盖骨上。
治疗方法
自行车对于这种症状,事实上是具有相当帮助的,但是前提是必须要用高转速(90~100 rpm)并选用轻档(低速档)来踩踏并避开斜坡,以较高的坐垫姿势来强化股直肌的力量。
症状3
膝盖内侧膝盖骨的边缘多出的一块内膜,百分之七十的人有这块无用的痕迹器官,有些人在骑自行车时,会造成这块膜与膝盖骨的摩擦,通常是因为过低的坐垫位置或者是外八字的骑乘方法所造成的。
治疗方法
冰敷,按摩,提高坐垫位置,某些比较严重的情形需要手术去除那块硬膜。
症状4
很明显的膝盖骨下方粗大的韧带疼痛,通常被称为“春天膝伤”,因为受这种伤的人通常是在初春的时候,重新开始运动的时候做了超过韧带负荷量的运动。过多的重量训练,或者是膝盖没有保暖也有可能导致同样的问题。
治疗方法
冰敷五分钟之后,顺着韧带方向按摩,重复数次。另外,电疗,或者是超音波疗法都相当的有效。
症状5
膝盖后内侧腿筋受伤,通常发生于过高的坐垫位置或者是活动度过大的踏板位置。
治疗方法
冰敷,休息与伸展并调整坐垫位置,调整踏板的活动度与角度。
症状6
膝后部中央腿筋疼痛,通常发生于不当的踏板位置,坐垫过高,或者是场地车的固定齿,不允许滑行休息的情况。
治疗方法
冰敷,考虑使用固定式的踏板,降低坐垫高度。、
注:文章来源于运动医学部落
欢迎光临 运动健康网 (http://sporthealt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