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运动健康网作为运动健康公益科普平台,旨在倡导科学运动理念,传播运动健康知识,提高科学健身意识,解决全民健身问题,它是广大健康运动爱好者和实践者、运动健康倡导者和传播者的共同知行合一的平台,其核心理念即是“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习近平主席推荐6次的哲学理念 第1次 习近平兴致勃勃地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会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调研。 第2次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第3次 “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第4次 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 第5次 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 第6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1、知行合一 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议题,传统儒家的知行观中“知”、“行”是分离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直到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止于至善 来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释“亲民”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与朱熹之释有不同理解,认为如果说是“新民”,应该是“自新之民”,即自觉。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不论革新亦或自新,经过明明德和亲民两个阶段,就会达到至善的境界。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3、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是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
合作微博|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关于我们|CNNZ统计|运动健康网 ( 粤ICP备2021123979号 )
GMT+8, 2024-12-28 06:04 , Processed in 0.1846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运动健康网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